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共享經濟 (一)




共享經濟,大家未必知道是甚麼,但Airbnb ,相信你總會在網上遇過。

Airbnb正是當今最火紅的共享經濟案例。這個成立於2008年的網上預訂旅遊住宿平台,特色是供預訂的不是酒店旅館房間,而是閒置的住家或房子,甚至有梳化床位出租。善用閒置或未盡其用的資源,技術或空間,正是共享經濟的精神。

Rachel Botsman一本名為《我的即是你的》(What’s Mine Is Yours: How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and Time )的書,掀起了全球的共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潮流。伴之而來的是協作式消費(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)peer-to-peer economy…… ,供求和交易經由個人和社群連成的網絡發生。


有人可能會認為共享經濟不是新鮮事物,回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大家迫於無奈也習慣共享───把孩子交給鄰居照顧;包伙食;街坊標會(類似現在的crowdfunding)。急速都市化令人們的生活變得個人化和自私自利。如今重提共享經濟是不切實際,阻住地球轉?

今天,Airbnb在全球三萬四千個城市有60萬項住宿單位出租,該公司市值高達一百億美元; (Airbnb搶走不少酒店的生意,引發不少爭議) 提倡共用汽車的Zipcar,在全球27個國家有170萬會員共用汽車。每一輛共用的汽車可取代十五部由私人擁有的車;最近 Avis Budget Group用五億美元收購ZipcarLyft是一個提供類似本港泥鯭的的共用汽車服務,為駕車人士配對需要汽車代步的學生,退休人士或長者,而駕車者可賺取外快。


可以想像,共享經濟不留情面地衝擊供求的概念,買和賣關係變得模糊,我們的消費不再必然在店舖或商場發生。所謂市場,不再集中於某些機構或企業,而是分佈在百花齊放的個人網絡和社群。

不在乎天長地久,只在乎曾經擁有。」不少香港人深信不移擁有是人生目標,經濟繁榮有賴駛錢消費;有車有樓才算是優質生活。可是,今時今日,這種做人態度認真過時。Airbnb行政總裁Brian Chesky說全美國有八千個電鑽,但它們被使用的時間平均只有13 分鐘。家家戶戶都真的需要「擁有」電鑽嗎?想清楚,我們需要的其實是牆上一個洞而已。

今天,勢不可擋的大潮流是不在乎曾經擁有,只在乎各取所需。

不少跨國企業也不得不順應這股潮流,在業務運作上作出轉變,例如轉向減廢循環再用,生產商透過善用資源而創造價值,令供應鏈由傳統的一條直線,變得一個圈。正當我們還忙著轉手機型號之際,Vodafone 在歐洲已開始推出手機出租服務。荷蘭的Mud Jeans 推出月租牛仔褲,消費者付出大約每月港幣60元,一年後可換款。Patagonia和宜家都在網上舉辦二手賣物會,讓顧客出售舊產品,成交者可賺取積分。福特汽車與 Heinz合作用蕃茄纖維做汽車零件。

香港有沒有企業也在回應這潮流的召喚?歡迎大家提供本地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