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

公益營銷:市場導向VS產品導向




非牟利機構策劃廣告宣傳時,總是慨嘆budget太少,難以跟商業機構銀彈式廣告投放匹敵。按這道理,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可以免費使用電視台的政府宣傳短片(API)時段,而且播放次數不少,又不乏黃金時段,效果應該很好。可是,我們未見有數據顯示,API令更多年青人企硬,令更多人在政策文件的公眾諮詢期提交意見。

市場營銷推廣要正中下懷,必須從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出發,而不是說服受眾去買營銷商要推出的產品。要知道,消費者買的不是洗頭水,而是亮麗柔順的頭髮。簡而言之,這是市場導向。

今時今日,Kotler Andreasen說的社會營銷(social marketing)已相當普及,各地提倡環保﹑反吸煙﹑捐贈器官……等的機構,都用上市場營銷的手法去推廣社會公益的意念,鼓勵人們身體力行。可是,綜觀本港非牟利機構或政府的營銷推廣,慣於著力硬推產品。典型例子是政府近年常用,以酒樓餐廳為場景,男女老幼人人講一句的宣傳片,那其實只是包裝較精美的說教硬銷,而不是讓受眾想像相關政策可帶來甚麼好處。看完這樣的片段,恐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無動於衷。

社會營銷與其他市場營銷沒兩樣,分別只在社會營銷的目標是要達致社會裨益;而得益的不只是營銷者,受眾以致整體社會都受惠。市場學101教大家,市場營銷的要素是4P: 產品(Product),價格(Price),銷售點(Place) 和推廣 (Promotion)。社會營銷則再多幾個P公共(publics),夥伴(partnership),政策(policy)和資金來源(purse strings)
傳達公益訊息,不一是用老正(老套和正規)方法。

1983 年,美國運通卡的市務部推出修復自由神像計劃,持卡人每次簽帳,公司便會捐出一美元支持修復計劃。四個月下來,該計劃籌得超過二百萬美元,開創了把公益融合於業務的cause-related marketing(公益營銷)先河,一石二鳥。

香港人熟悉的公益營銷例子有Dove Campaign for Real Beauty ,一系列巨型人像海報,模特兒是不同年紀,滿有自信的素顏女子。公司又成立了基金,向世界各地年青女性推廣認識正面的自我形象。

有心回饋社會的企業,除了爭取各式的社會社會責任嘉許和獎勵和製作CSR報告,還可多運用創意,把CSR成為真正造福社群,有利業務推展,又為人津津樂道的多贏方案。